瘧疾診斷標準
瘧疾診斷標準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瘧疾診斷依據、診斷原則、診斷標準和鑒別診斷。
本標準適用于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對瘧疾的診斷。
2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2.1 瘧疾 malaria
是由瘧原蟲寄生于人體引起的傳染性寄生蟲病,包括間日瘧、惡性瘧、三日瘧和卵形瘧等四種。
2.2 重癥瘧疾 severe malaria
瘧疾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并需住院治療。其中,腦型瘧多見。
2.3 帶蟲者 carrier
血中有瘧原蟲而無臨床癥狀者。
3 診斷依據
3.1 流行病學史(參見附錄A)
曾于瘧疾傳播季節在瘧疾流行區住宿、夜間停留或近二周內有輸血史。
3.2 臨床表現(參見附錄A)
3.3 假定性治療(參見附錄B)
用抗瘧藥作假定性治療,3d內癥狀得到控制。
3.4 實驗室檢查
4 診斷原則
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檢測結果等,予以診斷。
WS 259-2006
5 診斷標準
5.1 帶蟲者
無臨床癥狀,同時符合
5.2 疑似病例
應同時符合3.1和
5.3 臨床診斷病例
具備下列之一者:
5.4 確診病例
具備下列之一者:
6 鑒別診斷
臨床診斷病例需與以發熱為主要癥狀的其它疾病,如日本血吸蟲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傷寒、結核、回歸熱、敗血癥、鉤端螺旋體病、登革熱、黑熱病、巴貝西蟲病等相鑒別。
WS 259-2006
附 錄 A
(資料性附錄)
流行病學和臨床表現
A.1 流行病學
瘧疾現癥病人和病原攜帶者,當其外周血液中存在配子體時成為傳染源。
經媒介按蚊叮咬傳播或/和血液傳播。
不同種族、性別、年齡和職業的人,除具有某些遺傳特征的人群外,對4種瘧原蟲普遍易感。
全球瘧疾主要分布在非洲、加勒比海地區、中美、南美、東亞、東南亞、中東、印度次大陸、南太平洋地區和東歐等。我國除西北地區和東北地區北部以外,都是瘧疾流行區。當前云南、海南兩省流行較嚴重,湖北、安徽、河南、江蘇等省的疫情不穩定,發病較多。
通常全年都有發病,我國的發病高峰多在7月~9月。
各年齡組均有發病,通常以青壯年發病為多。男、女發病無明顯差異。
A.2 臨床表現
間日瘧有長短潛伏期,短者為12d~30d,長者可達1年左右;卵形瘧與間日瘧相仿;惡性瘧為11d~16d,三日瘧為18d~40d。
初發患者發作前3d~4d常有疲乏、頭痛、不適、畏寒和低熱等。
典型的瘧疾發作先后出現寒戰、發熱、出汗退熱的周期性癥狀。但初發患者臨床發作常不典型。多次發作后可見貧血、脾大。
WS 259-2006
惡性瘧多起病急,無寒戰,出汗期不明顯,且熱型不規則,持續高熱,發熱期往往長達20h~36h以上,前后兩次發作的間歇較短。
間日瘧和卵形瘧的發作周期為隔天一次,但間日瘧初發病例的前2次~3次發作周期常不典型,呈每日一次;其后可呈典型的隔天發作。惡性瘧一般間隔24h~48h發作一次,在前后兩次發作的間歇期,患者體溫可不回復正常。三日瘧隔2日發作一次,且較規律。瘧疾的發作多始于中午前后至晚9點以前,偶見于深夜。
瘧疾患者出現意識障礙或昏迷,絕大部分由惡性瘧發展而成,以幼童及無免疫力的患者為多見。預后兇險,治療不當常致死亡。
常見的嚴重并發癥有腦損害、胃腸損害、休克、溶血、嚴重的肝/腎損害、肺水腫、嚴重貧血、異常出血、低血糖、酸中毒等。
A.3特殊類型瘧疾
癥狀一般較重,特別是感染惡性瘧時,易于發展為重癥瘧疾,且往往造成早產或死胎。.
見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起病多呈漸進型,常表現為不寧、厭食、嘔吐,熱型不規則,易發展成重癥瘧疾。
由輸入含有瘧原蟲的血液而引起,具有潛伏期短和無復發的特點。
含有瘧原蟲的母體血經受損的胎盤或胎兒通過產道時皮膚受損而進入胎兒,在出生后7d內發病。癥狀與嬰幼兒瘧疾相似。
WS 259-2006
附 錄 B
(規范性附錄)
假定性治療
在單一間日瘧流行區,成人用氯喹總量0.6g(基質)頓服或兩次分服,每次0.3g;在有惡性瘧流行區,可用派喹0.6g(基質)頓服。確診后按瘧疾病例給予規范治療。
附 錄 C
(規范性附錄)
病原學檢查
C.1 血涂片的制作
用一次性采血針在耳垂或指端采血,嬰兒可從拇趾或足跟采血。取血在表面潔凈、無刮痕的載玻片上涂制薄血膜和/或厚血膜。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μl~5μl,再用該端中部刮取血液1.0μl~1.5μl。將左下角的血滴涂于載玻片的中央偏左,由里向外劃圈涂成直徑0.8cm~1cm的圓形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個油鏡視野內可見到5個~10個白細胞為宜。用干棉球抹凈角上的血漬,然后將推片下緣平抵載玻片的中線,當血液在載玻片與推片之間向兩側擴展至約2cm寬時,使兩張玻片保持250~350角,從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狀薄血膜。
C.2 染液的配制
C.2.1 吉氏(Giemsa’s)染液配制
吉氏粉
甲醇 250ml
甘油 250ml
將吉氏粉置于研缽中,加入少量甘油充分研磨,然后邊加邊磨,至甘油加完為止,倒入500ml有塞玻璃瓶中。在研缽中加入少量甲醇,洗掉剩余部分,倒入瓶內,再次加甲醇,洗后再倒入瓶中,至甲醇洗清研缽中甘油為止。塞緊瓶塞,充分搖勻,置室溫內,每天用力搖動溶液5min,3d后即可使用。也可在帶有緊口瓶塞的硬質玻璃瓶中放入約50個玻璃珠(直徑
C.2.2 瑞氏(Wright’s)染液
瑞氏染劑粉
甲醇 500ml
甘油 15ml
將瑞氏染劑粉置于研缽內,加入甘油充分研磨后,倒入有塞玻璃瓶中,再用甲醇洗出研缽中的甘油溶液,倒入瓶中,搖勻后,置室溫下,每天搖動5min,3d后即可使用。
C.2.3 染色用水
常用的染液稀釋和沖洗用水是中性蒸餾水或經煮沸過濾的冷開水。在沒有蒸餾水時,也可用井水、河水、泉水或雨水。稀釋和沖洗用水的pH在7.2時,染色效果最佳。因此,也可選用臨時配制的PBS緩沖液,以取得較好的染色效果。
PBS緩沖液的配制(0.01mol/L PBS pH7.2):
KH2PO4
NaHPO4
NaCl
蒸餾水加至 1 000ml
C.3 染色
可用吉氏或瑞氏染色法染色。推薦使用吉氏染色法。
C.3.1 吉氏染色
先用甲醇固定薄血膜。成批染色時,將血膜朝一個方向插入染色缸中,或每對載玻片血膜朝外插入染色缸中,倒入新配制的2%吉氏染液 (2ml吉氏原液與98ml蒸餾水或PBS緩沖液混勻)浸沒厚、薄血膜,30min后,向染色缸中注入自來水或PBS緩沖液至溢出,除掉染液表面浮渣,將染色缸中殘余的染液傾出,加入新水,反復沖洗2次~3次,然后取出玻片,將血膜朝下插在晾片板上晾干。單張血膜染色可取蒸餾水或PBS緩沖液2ml加入吉氏染液1滴~2滴,混勻后滴在厚、薄血膜上,20min~30min后,水洗、晾干。
C.3.2 瑞氏染色
用蠟筆在厚、薄血膜間劃一界限,滴幾滴蒸餾水在厚血膜上溶血。溶血后傾去水滴。在薄血膜上加瑞氏染液5滴~8滴,染色1min~2min。然后再加5滴~8滴蒸餾水于薄血膜上,用吸管將染液與蒸餾水混合均勻后,把染液引到厚血膜上,使厚血膜再染色10min。用清水輕輕沖去染液,晾干。
C.4 血涂片檢查
在染色后的血膜上加一滴香柏油,用光學顯微鏡油鏡檢查。以檢查厚血膜為主,薄血膜主要用于蟲種鑒別。著色較好的血膜,紅細胞呈淡紅色,嗜酸性粒細胞顆粒呈鮮紅色,嗜中性粒細胞核呈紫藍色,淋巴細胞及瘧原蟲胞漿呈藍色或淡藍色,瘧原蟲核呈紅色。除環狀體外,其他各期均可查見瘧色素。瘧原蟲形態見表C.1和表C.2。以查完整個厚血膜,未查見瘧原蟲者判為陰性。根據瘧原蟲形態確定惡性瘧、間日瘧、三日瘧、卵形瘧或混合感染。
表C.1 四種瘧原蟲薄血膜形態鑒別(吉氏染色)
|
|
間日瘧原蟲 |
惡性瘧原蟲 |
三日瘧原蟲 |
卵形瘧原蟲 |
被寄生
紅細胞 |
大小
形狀
顏色
斑點 |
脹大
褪色
薛氏點出現稍晚,紅色,細小數多 |
正常
正常或稍紫
茂氏點紅色,粗大數少 |
正常或縮小
正常
齊氏點淡紅色,微細 |
正常或稍脹大
卵圓形或邊緣呈傘矢狀
褪色
薛氏點出現較早粗大,數多 |
小滋
養體
(環狀
體) |
大小
核
胞漿
色素 |
較大,約占紅細胞
直徑的1/3
1個
較薄
無 |
小環狀體較小,約占
紅細胞直徑1/6, 大環
狀體與間日瘧原蟲相似
1或2個
小環狀體纖細,大環狀體與間日瘧原蟲相似
無 |
中等
1個
較粗厚
偶見細小褐色顆粒 |
中等
1個
較粗厚
無 |
大滋
養體
|
大小
核
胞漿
色素
色素 |
較大
多見1個
阿米巴樣,常含空泡
黃褐色,細小,桿狀,散在分布 |
較小
1或2個
圓形,空泡不顯著
黃褐色,細小,結成
團塊后,呈黑褐色 |
較小
1個
帶狀,空泡不顯著
深褐色,粗大,沿邊緣分布 |
較小
1個
圓形,空泡不顯著
棕黃色,較粗大 |
未成熟
裂殖體
|
大小
核
胞漿
色素 |
較大
2個以上
圓形或不規則,空泡
消失
黃褐色,分布不勻 |
較小
2個以上
圓形,空泡消失
黑褐色團塊狀 |
較小
2個以上
圓形,空泡消失
深褐色,分布不勻 |
較小
2個以上
圓形或卵圓形,空泡消失
棕黃色,分布不勻 |
成熟
裂殖體 |
大小
裂殖子
色素 |
大于正常紅細胞
12~24個,常為16~18個,排列不規則。裂殖子較大
黃褐色,常聚集一側 |
小于正常紅細胞
8~26個,常為8~18個,排列不規則。裂殖子較小,
黑褐色團塊 |
小于正常紅細胞
6~12個,常為8個,常排列如菊花狀。裂殖子較大
深褐色,常聚集中央 |
小于正常紅細胞
6~14個,常為8個,排列不規則。裂殖子較大
棕黃色,聚集中央或一側 |
雌配
子體 |
大小
形狀
核
胞漿
色素
|
大于正常紅細胞
圓形
1個,較小,深紅色,
位于一側
深藍色
黃褐色,均勻散在 |
較大
新月形,兩端尖銳
1個,較小,深紅色,
位于中央
深藍色
黑褐色,緊密分布于
核周圍 |
小于正常紅細胞
園形
1個,較小,深紅色,位于一側
深藍色
深褐色,均勻散在 |
小于正常紅細胞
圓形
1個,較小,深紅色,
位于一側
深藍色
棕黃色,散在 |
雄配
子體 |
大小
形狀
核
胞漿
色素
|
大于正常紅細胞
園形
1個,較大,淡紅色,
位于中央
淺藍色
黃褐色,均勻散在 |
較大
臘腸形,兩端鈍園
1個,較大,淡紅色,
位于中央
淺藍色或淡紅色
黑褐色,松散分布于
核周圍 |
小于正常紅細胞
圓形
1個,較大,淡紅色,位于中央
淺藍色
深褐色,均勻散在 |
小于正常紅細胞
圓形
1個,較大,淡紅色,
位于中央
淺藍色
棕黃色,散在 |
表C.2 四種瘧原蟲厚血膜形態鑒別(吉氏染色)
|
間日瘧原蟲 |
惡性瘧原蟲 |
三日瘧原蟲 |
卵形瘧原蟲 |
小滋養體
(環狀體) |
較大。核1個,較大,胞漿較厚。常呈"!"或","狀 |
較小。核1~2個,較小,胞漿纖細。常呈"!"、"飛鳥"、"V"和"斷環"狀 |
中等。核1個,較大,胞漿粗厚。常呈"環狀"或"鳥眼"狀 |
大小與間日瘧原蟲相似,胞漿致密,核較大。 |
大滋養體 |
較大。呈阿米巴樣,形狀不規則。核位于胞漿之中或外邊,胞漿常縮成圓形或斷裂成數塊。
色素分布不勻 |
較小。常呈圓形,色素細小或結成1~2個團塊 |
中等。常呈圓形,色素粗大 |
大小與間日瘧原蟲相似,胞漿呈深藍色,核較大 |
裂殖體 |
較大。裂殖子12~24個。
裂殖子較大 |
較小。裂殖子8~26個。裂殖子較小 |
較小。6~12個。裂殖子大于間日瘧原蟲裂殖體 |
大小與間日瘧原蟲相似,裂殖子6~14個,核較大 |
配子體 |
較大。圓形,色素粗大。雌配子體較大,核小,胞漿深藍色,雄配子體較小,核大,胞漿淺藍色 |
雌配子體新月形,雄配子體臘腸形 |
與間日瘧原蟲相似,但較小。色素較粗大 |
卵圓形,大小與間日瘧原蟲相似, 雌配子體核致密,偏于一側,雄配子體核疏松 |
色素 |
黃褐色,細小。桿狀,或結成粗大顆粒。分布不勻 |
黃褐色,顆粒細小,結成團塊后,呈黑褐色。配子體色素粗大,分布于核周圍 |
有時小滋養體可見色素,深褐色,較粗大。沿邊分布 |
色素顆粒較大,呈深棕色,分布彌散 |
被寄生紅細胞 |
常見紅細胞“影子”和薛氏點 |
可見紅細胞“影子”和茂氏點 |
可見紅細胞“影子” |
小滋養體時即可見薛氏點 |
其他 |
常可查到各階段的瘧原蟲 |
僅見小滋養體(或)和配子體。一般不見大滋養體和裂殖體 |
常可查到各階段瘧原蟲 |
常可查到各階段瘧原蟲 |
WS 259-2006
附 錄 D
(規范性附錄)
瘧原蟲抗原檢測(快速診斷試劑盒)
D.1 操作方法
用一次性采血針耳垂或手指末端采血,嬰兒可從拇趾或足跟取血。吸取10μl血,加至測試條上,再加1滴試劑A(含溶血緩沖液和膠體金標記的特異性抗體),待吸干后,加1滴試劑B(洗滌緩沖液),直至吸干。不同試劑盒按該產品說明書操作。
D.2 結果判斷
試紙條上方出現一條不連貫的紅色條帶,為質控條帶,表示操作規范;此外,無線性條帶為陰性;可見線性條帶比質控條帶顏色淺為+;可見線性條帶顏色同質控條帶為++;可見線性條帶顏色比質控條帶略深為+++;可見線性條帶顏色深于質控條帶為++++。